紫色,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色彩文化之一。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暖心向YOUNG”志愿服务队与后冯村乡村振兴学堂联合开展了具有当地传统文化色彩的剪纸课堂,向剪纸传承人冯朝颖老师学习剪纸相关知识以及部分技法。
以纸为台,跳跃指尖上的艺术
冯朝颖老师,自幼受父亲的影响,热爱剪纸和书画,尤其是在剪纸方面出类拔萃。动手能力特别强,家里的书画和剪纸都是冯老师自己创作的,诸如:《中国龙》、《唱支山歌给党听》,尤其是70米长,0.5米宽的大型剪纸作品《百萌》,别出心裁,匠人精神,做工精良。
空闲时,冯老师就会到后冯村的乡村振兴学堂教同学们剪纸,那一把剪刀,那一张红纸,承载着他所有的心血与期望。志愿者的到来,帮助他减轻了教学压力,志愿者们用更加科学,生动有趣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学习理解。冯老师与志愿者在课堂上的默契配合,让同学们学习更扎实,记忆更深刻。
纸生万物,工巧殊胜尽显风华
一张张剪纸展现出的那些千变万化中、一盏盏纸灯笼投射出的那片婆娑光影中,有着智慧和岁月的沉淀,蕴含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惊艳了时光……
课上,志愿者通过一些科学概念向同学们简单科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着重讲解了剪纸和纸灯笼两项传统文化产物。一张普普通通的方形纸,在冯老师的剪刀下,成为了一幅涌动着生命气息的团花,吸引着同学们的眼光。在完成示范后,冯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几种简单易操作的图案以及常用的剪法技巧,志愿者也强调了剪刀使用的正确方式,在同学们自己动手实践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一张薄纸,一把剪刀,一来一回,纸张便有了生命与故事。”纸张也在同学们的剪刀下变幻着各异的形态。一折一剪一打开,一粘一画一组合,在手的灵活运转中,一盏纸灯笼“诞生”了。最后,志愿者与同学们做了一个约定,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紫色传承,它们不是隔着冰冷玻璃的装饰品,不是凌绝顶的紫禁之巅,而是日常生活的大大小小,是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本次课堂让同学们在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同学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之情。
供稿人:赵骏青 审核人:刘瑶青 编辑:于力鹏